English

怀旧、快餐与文化思索

1998-12-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近几年来,老照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读物热遍大江南北,老照片受人们喜爱,其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因是老照片沉淀着文化,这种文化的含量多半是因为旧的缘故,而怀旧又是人的天性,一个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变化剧烈的时代也将是怀旧情绪浓烈的时代。但怀旧的情绪往往容易失之于肤浅,失之于情绪化,有时候又多半是快餐式的。老照片走红的原因与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心理有关,因为今天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视觉性阅读,看电视,看VCD,网上浏览,满街的报纸上也是大量的图片,连以前以声音见长的音乐也被MTV化,再著名的世界名曲也被简单的图示所配成MTV,人们越来越喜欢用眼睛思维,而懒得用大脑进行思想。但现代人又不只是图像的饕餮之徒,人们还有些记忆需要一定的载体来进行激活,怀旧的情绪便在这些电子制成的读物中滋生出来,但怀旧者又习惯于借助视觉来怀旧,老照片便成了人们最好的文化快餐。

徐城北的这本《老北京》却不是按照文化快餐的方式编出来的。他显然不是按照文化快餐的路式来构思这本书的,江苏美术出版社的“老城市”系列丛书也是想打破这种快餐式的思路,至少要增加照片背后的文化含量和历史含量。这本《老北京》就带着明显的文化思索的色彩。

以前我一直觉得徐城北先生是个北京生北京长的“老北京”,他的那些研究京城文化的文章透出的那股京味和胡同味是显然在京城文化的“缸”里泡出来的,但等我见到他之后,发现他居然是一个上海人,是从弄堂文化里“走”出来的,我有些不解。待最近读到他的新著《老北京》时,发现这不是一个老北京能够写出来的,因为他在这部书中始终用一种局外人的眼光来打量北京这座老城市,他谙熟北京,但又是一个“外省人”,他能迅速发现北京这座老城与其他城市的差异,又能跳出京都之外对它进行审视,而一个长期生活在一座城市里的人很难做到的“入乎其中”而又“出乎其外”的。

《老北京》与徐城北先生以往的著述有点不一样,这是属于以老照片为经以作家文字为纬的图文并茂的城市文化读物。但依徐先生的文字功力,依他对京城文化的了解,为这样一种视觉性见长的影集配一些文字并不是一件难事。但他却几经踌躇,为全书的结构绞尽脑汁。最后采用了现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随姜德明先生最初进京的线路“进京”,——从前门车站到箭楼,到正阳门,然后抓住这条“永远的中轴线”来展开对北京历史文化景貌的叙述,“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像中国这样关注东西南北;中国当中也没有哪个城市,像老北京那样‘斤斤计较’于东西南北。”这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有了这一携纲挈领的文字,收集全书的那些关于老北京的旧照片,便成为被一根红线串起来的一枚枚闪光的珍珠。不仅全书的结构找到了,京城文化的结构也自然呈现出来了。

随着图片的展开,我们看到了一个长期封闭帝国的种种文化景象,而在这些景观之后又潜伏着一个蛀蚀的灵魂,这就是它空洞的僵死的秩序(也就是那种千年不变的封建社会的结构形态)所滋养出来的封建意识。因而徐城北在怀旧之外又不动声色地融入了他深刻的文化思索,初读《老北京》,能读出昔日皇家皇城的消失的影像,再读则在这些表象之后思索到一些文化的意韵,继而慢慢地剖析一个旧时代的最终消失的历史成因。当然,后者的意味要阅读者自己去体会,作为一个纯粹的图像读本,《老北京》的编排也是非常出色的,大可满足当下人们的视觉胃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